山東水設
山東水設

修齊治平 止于至善

作者:技質辦信息中心武 建     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4年07月25日

    今年的動員大會上,院黨委書記劉紹清同志鼓勵大家閱讀四書之首——《大學》?!洞髮W》一書,篇幅較少,但內涵豐富,被稱為“大人之學”,臺灣學者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《原本大學微言》中提到“凡有志于學,內養(yǎng)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,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,稱之做‘大人’”,可見,“大人之學”所涉范圍還是很廣的,我院所有職工都在此范圍。
    《大學》一書,開篇點題,告訴我們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、在親民、在止于至善”,這句話被稱為“三綱領”,足可作為當代高校的校訓予以勉戒?!洞髮W》中講人生有“八條目”,又稱“儒生八要”,即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,是儒家思想的精華,稱為“內圣外王”。這里談談我閱讀此書后的感觸。
    一、修身。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”四者是向內的修養(yǎng),為的是修身,也就是“明明德”的過程。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三者是向外的生發(fā),是修身的擴展,也就是由“明明德”擴展為“親民”的過程;故修身的環(huán)節(jié),正處于向內修養(yǎng)到向外生發(fā)的過渡點上,只有完成了修身,才能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。概括言之,“修身”即是之前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”的“終點”,又是之后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“起點”。
修身是一切的基礎,也是儒家最大的精華所在,作為社會的一分子,每個人的發(fā)展都離不開社會的發(fā)展,每個人把自己做好了,整個社會才會好。可見,修身是自我教育、自我提升的過程,我們在學校里接受教育,在工作崗位中也需要在不耽誤工作、照顧好家庭的前提下自我深造,這雖然知易行難,但卻是很有益的。讀書、學習、寫文章是自我教育、自我提升的方法,但是還有一種自我教育、自我提升的方法,是當我們所處的環(huán)境對自己非常不利,通俗的講,當自己倒霉透頂時,如何做到苦衷作樂、自我平復,進而自我提升呢?
    宋代大文豪蘇軾就是很好的例子,蘇軾喜歡吃肉,在被貶謫到惠州時,集市上每日只殺一只羊且只能先供官仕,無奈,他只好買剔過肉后、羊身上最沒有肉的羊脊骨,輔以自創(chuàng)的“螯蟹之法”吃羊肉,即像吃螃蟹的方法一樣吃羊肉——用牙簽剔羊骨縫中之肉。吃到最后,“眾狗待哺者不悅耳”。被貶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,但就是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,蘇軾依然能寫出《惠州一絕》的佳作,并在《定風波》里寫到:“試問嶺南應不好?卻道,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。”蘇軾在逆境中的樂觀精神著實值得后人學習。
   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提升,在學習、事業(yè)、生活上有所收獲、有所提高,但往往因為不知道如何提升致使自己滯留逆境,就像事業(yè)跌至谷底、生活迷失方向,該如何自拔?這需要我們有自我創(chuàng)造、拯救、教育、恢復的強大能力,修養(yǎng)好自己的情懷,繼而做好自己的事情,將自己提升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境界。
    二、齊家。“治國必先齊其家”,古人的家不同于當代意義上的家,古人的家是“家族”之意,“家族”之龐大是我們不可想象的,往大處說,可能有百人之多,所以能夠“使家齊”真的不是一件簡單事。中國是最講究家庭的,說到現(xiàn)在的“家”,可以從廣義上去理解,每個人的家庭、單位、國家,都可稱之為家。劉書記在《用情工作法》中提到“家是我們每個人幸福溫馨的港灣,是我們事業(yè)成功的堅強后盾”,這是對家的最好詮釋,古人也有“家和萬事興”的說法,說到“家和”,怎樣才能“家和”?“家和”就是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做到寬容、理解、推己及人,要能站在對方角度上看問題,從而使得家庭和睦?!洞髮W》推崇“家國一理”,即治家與治國的原則是相通的,齊家是治國的基礎,“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”,“家齊而后國治”。      
    雖然中國人在講“修身”、“齊家”有很多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但也存在不少陋習,例如,有些人在外與人友善,但在家中對自己家人卻總是很苛刻;對有距離的人能夠做到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,而對身邊的親人卻很難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,如果我們喪失對親人的寬容與理解,就喪失了齊家之道,我們精神信仰的歸宿就不復存在了。例如,在家庭生活中,我們與家人,尤其是愛人間經(jīng)常存在口舌之爭,對這個問題,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,每天清早起來上班,一天下來回到家已近傍晚,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短暫和有限,如果把短暫而有限的時間用在口舌之爭上,那我們經(jīng)常說沒有時間照顧家庭的說法還有何意義;帶著“一腔怨氣”入睡,次日心情煩悶,哪有精力做好工作;更重要的,給自己家人帶來的創(chuàng)傷,使得口舌之爭“勝之不武”。不妨把這些寶貴時間用在對自己家人的關懷、體諒,畢竟“你的軍功章,有他(她)的一半”。
    三、治國。古時的“國家”與現(xiàn)在的“國家”在本意上有所不同,古時的“國家”是指諸侯國——由當時的執(zhí)政者將土地分封給其家族、功臣等予以治理,形成諸侯國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縣市。
    《大學》講到治國的原則是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財者,末也”。即治國者要慎德,做到本末有序,才可治國有方。
    說到“治國”,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,可以換做另外一個說法,就是做事業(yè)的方法,通俗地講就是怎樣做好工作。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,劉紹清書記“用力、用心、用情”工作法很好的幫助我們詮釋了如何做好工作這一難題。國家與中國老百姓的關系太大了,老百姓常講“大河漲水小河滿,大河無水小河干”,對于我們院,則是“大鍋有飯小碗滿、大鍋無菜小碗干”,所以每個人都有很強的家國情懷,每個設計院人都有很強的家院意識。作為設計院中的一員,大家都有較高的文化素質,雖然專業(yè)不同,但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文化素質在當代中青年的成長環(huán)境中也是處于上游的,加上我院近60年的文化底蘊,為大家的成長推波助瀾,因此,只要我們做到認真學習、刻苦鉆研、積極進取,繼而使自己心智成熟、胸懷寬廣、視野開闊、思路清晰,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,在工作中就不會墨守成規(guī)、因循守舊,就更能夠接受新鮮事物,從而做好本職工作。
    四、平天下。“平天下”是《大學》之道的“終極目標”,實現(xiàn)“平天下”需要以孔子“仁”為思想,以“家治”為前提,以“德治”為指導,做到三個方面:第一,要以身作則,遵循“絜矩之道”。一切有條不紊,就是創(chuàng)建和諧社會的前提;第二,要以德為政,深得民心。所謂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就是這個道理;第三,要能選賢舉能,知人善任。用賢人而棄小人,且能將賢人用在正處,才能成就事業(yè);第四,要正確認識到生財之道和用財之理。擯棄“以利為利”,做到“以義為利”。
    現(xiàn)代人應該以廣義的眼光看待“平天下”,“平天下”是每個人的遠大理想,雖然每個人不一定都有“平天下”的光榮使命,但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發(fā)光發(fā)亮。作為設計院的年青一代,我們要以成為本專業(yè)、本學科帶頭人的光榮理想為使命,去突破、創(chuàng)新,甚至不僅在院內,還要在國內、行業(yè)內成為權威人士、學術專家,實現(xiàn)現(xiàn)代人的“平天下”的理想。
    每個人心中都懷有修齊治平這樣簡單而永恒的理想,但每個人并不一定都去做修齊治平的事;縱觀我們的生活和人生,都離不開修齊治平的道理。人生的追求不是成功,而是成長,同時,成長有為也就鑄造了成功。